湘伴导读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对岳麓书院大门楹联作出全新解读——“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不仅指历史上湖南这个地方代有才人出,也指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岳麓书院门前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楹联。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习近平总书记的解读将这副名联的历史价值全面延展到了新时代,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内涵,也为楹联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注入持续动力。
7月28日,新时代楹联文化传承与创新暨《楹联里的湖南》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来自国内楹联、文化、传媒领域的50余位专家学者和嘉宾代表出席研讨会,深入探讨湖南楹联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共同探索新时代楹联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
此次活动为何在湖南举办?如何推动包括楹联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主流媒体又该如何发挥作用?
湖南楹联“家底”丰厚
楹联即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最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之一,有着“诗中之诗”“中华门脸”的美誉。
湖南是中国楹联学会认定的全国“四个楹联大省”之一,楹联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楹联大家和脍炙人口的楹联作品。
据文献记载,清代著名的国学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就是由湖南邵阳人车万育在前人基础上编撰完善。明清以来,湖南联家辈出:明代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以“巧对明天子”闻名于世,晚清更是涌现出曾国藩、左宗棠、王闿运、何绍基等楹联大家,掀起近代楹联创作的高潮。
曾国藩撰写的对联。现悬挂于曾国藩故居双峰荷叶镇富厚堂旁边思云馆。
这些名联不仅悬挂在三湘大地的山川形胜、楼堂馆所,还有不少悬挂在北京、南京、成都、广州等地的名胜古迹,成为我国独特而珍贵的文旅资源。
湖南楹联文化的群众基础十分广泛。邵阳武冈市双牌镇浪石村,村中每个角门的石楹柱上都刻有对联,被誉为“中国古楹联第一村”。
浪石村的石刻楹联。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尚奇 摄
目前,岳阳、衡阳、郴州、湘潭4市获得“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衡东等5县(市)获“中国楹联文化县(市)”称号,湘潭雨湖区等3区获得“中国楹联文化区”称号,长沙县开慧镇获“中国楹联文化镇”称号。
从“高原”迈向“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在28日上午举行的新时代楹联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楹联文化的发展已经处在“高原”上,如何从“高原”向“高峰”迈进,是一个值得长期思考并实践的问题。
“普及与提高是楹联艺术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中国楹联学会会长李培隽认为,要在普及的基础上再提高,通过创作、理论、教育等形式,联动媒体、联动时代,打造出具有时代意义、艺术高度的作品。
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咸丰收则认为,要深入研究并界定对联的平仄联律形态,同时勇于探索与创新,创造出既符合音韵美感又富含深意的佳作。
“楹联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深厚的民俗性。”中华楹联报副总编辑、三门峡市楹联学会副会长李进才建议,抓住楹联民俗性这个本质特征,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中国青年楹联研究会会长、甘肃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家安认为,既要坚持传统楹联文学所承载的中华美德与中华美学,又要融入社会、拥抱时代,让当代楹联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中产生出“活化”价值。
“清中晚期楹联的百花齐放是以雄劲的湖南派为主导。”江西省楹联学会会长、南昌市楹联学会会长张小华建议,加大对清代及近代湖南楹联的挖掘研究。
“楹联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是小众的、也是大众的。”湖南日报党组书记、社长姜协军认为,只有创新宣传方式,充实时代内容,楹联文化才能吸引年轻人,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
研讨会现场,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7月28日,新时代楹联文化传承与创新暨《楹联里的湖南》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持 见习记者 童臻熙 摄
助力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主流媒体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作为主流党媒,湖南日报社进行了有益探索。2023年4月,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推出《楹联里的湖南》大型融媒体专题报道,邀请国内著名文化学者对湖南14市州的60余副优秀楹联进行了系统解读,深入挖掘每一幅楹联背后蕴藏的深厚内涵。
今年5月开始,《楹联里的湖南》走出湖南,对全国各地与湖南有着较深关联的楹联予以报道推介。在北京湖广会馆,回溯曾国藩等湘籍要人际会京师的昔日高光;在南京陶澍、林则徐二公祠,追寻湘籍人士主政江南造福百姓的足迹;在甘肃和新疆,缅怀左宗棠建设陕甘、收复新疆的卓越功勋……
左宗棠撰写的对联。现悬挂于甘肃兰州城区黄河风情线上望河亭。
《楹联里的湖南》专题借楹联这一中国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运用视频 文字 ai海报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湖南独特的人文历史、地理风物、社会风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引发海内外欣赏研讨中华名联、寻根优秀传统文化、打卡相关文旅景区的热潮,形成湖南乃至全国创新传播中国楹联文化的独特“ip”。
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赵成新评价,《楹联里的湖南》将楹联与现代传播技术相融合,为楹联传播开辟了新的渠道,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融。
中国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对联文化研究院院长叶子彤称道,《楹联里的湖南》系列专题报道,激活文学记忆与文化基因,是探索传统文化“两创”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中国楹联学会名誉副主席、《楹联博览》总编辑卢晓点评,《楹联里的湖南》让楹联与普通百姓零距离接触,使楹联文化从“圈内热”走向“圈外热”。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鲁晓川盛赞,《楹联里的湖南》已经不仅仅是一档文化栏目,而且是融哲学、历史、文学与文化为一炉,是一档少见的有思想、有深度、可持续拓展的好栏目。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新闻战线》杂志、《中国记者》杂志等单位和楹联界的专家学者认为,《楹联里的湖南》大型融媒体专题报道是一次新时代楹联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成功探索,体现了湖南日报作为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彰显了专业水准。
......
借助“楹联里的湖南”专题报道声势及影响,在省文明办的指导下,湖南日报社还与省文联、省书协、省楹联家协会组织开展了为时两个月的“新时代的春联”原创大赛活动,策划楹联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系列活动,真正让楹联文化接上了地气,冒出了热气,迸发了生气。
2月4日,“新时代的春联”原创大赛颁奖典礼暨线上展厅上线仪式在长沙举行。图为小朋友在现场书写春联、“福”字。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 摄
现场,中国楹联学会授予湖南日报社“中国楹联推广研究基地”称号,这是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首个楹联推广研究基地,湖南日报社成为中国楹联学会首个媒体会员单位。
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姜协军接受中国楹联学会会长李培隽授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持 见习记者 童臻熙 摄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只有与时俱进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 | 杨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