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美丽中国的缩影——评《洞庭之心——大通湖水环境修复报告》 -37000cm威尼斯

2022-11-04 10:47:5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曹晓彤 杨纯] [编辑:刘茜]
字体:【 】

曹晓彤 杨纯

近百年来,洞庭湖周边被占洲、围垦、造田,被迫接受大量的各类污水,作为“洞庭之心”的大通湖,也未免厄运。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大通湖水质有了根本性好转。2019年,大通湖水质摘掉了劣ⅴ类帽子;2020年,大通湖实现ⅳ类水质目标,其中6月、12月达到ⅲ类;2021年10月,大通湖国控断面水质监测为ⅲ类水质。

如今,大通湖水草茂盛、鱼类繁多、万鸟翔集。短短几年,这个大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这本《洞庭之心——大通湖水环境修复报告》,能够带我们找到答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安吉县余村考察,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这一重要理念已经走向全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发展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对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8年,在湖北武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并于同年在湖南岳阳,殷殷嘱托要“守护好一江碧水”。

为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数次来到洞庭,来到“洞庭之心”大通湖,研讨、研制大通湖水环境修复方案,把“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落到实处,彰显湖南人民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责任担当。同样,益阳方面迅疾、严密、科学地制定相关方案,拿出过硬措施。于是,一场以大通湖区委、区政府为主要实施者,全市生态、农水等系统参与,大通湖区周边县市配合的“大湖水环境修复行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在这场艰难、深刻而又不无宏伟的行动中,有从上到下党组织的责任担当,有一位位党员干部的辛苦付出,更有十万大通湖儿女的理解、配合、付出及奉献。为了还“大湖”一泓碧水所做的一切,时代将会铭记。

“守护好一江碧水”的生命体验

湖南山有魂、水有灵、人有情、文有脉。为生动展示湖南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指示精神,广大作家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场,放眼新时代,寓情山水间。

2021年到2022年,作家高汉武四下洞庭,去拜访大通湖的“老湖子”们,听他们讲大湖的前世今生;去约见祖祖辈辈在这里靠水吃水如今离船上岸的渔民,聆听他们的不舍、伤痛及牺牲;去把酒相敬顶着烈日在湖上种植水草的武汉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们,读他们心的鲜红、脸的黝黑;也访问了这些年来一心倾注在大通湖上的各级政府领导、各个部门官员,听他们讲述一路的艰辛和不易……

通过访问40多位参与这场水环境治理行动的当事人,作者得到了大量的一手素材,他用生动细致的文笔,记录了自2016年以来,历届湖南省委、省政府以“退养、截污、疏浚、活水、增绿”十字为指导方针,对大通湖水环境修复的全过程。全书文字灵动流畅、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同时又颇具思想深度。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就是一幅大通湖画卷,是新时代的大通湖史。

关于人与自然的深度探讨

高汉武认为,优秀的生态文学,不是对自然的表层临摹,而是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所谓“相看两不厌”。

人与自然从来都是相互依靠,而又相互对峙的,时而握手言和,时而分道扬镳。如果说,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水的历史,那么,人与水之间的这场“进退”与“角力”,早已演绎千年。

在自然面前,人到底应该站在哪里?生存是人类的刚需,自然亦有它自己的法则。要保护还是要发展,这不是一个单选题。任何过分强调自然至上而忽视人类发展需求的论断必将在现实中难以存续,就像文中所引用的那样:“创建天人合一的幸福家园,具体到大通湖,就是既不否定过去,又要正视现实,以诚心、初心修复与水的关系,与水站在同一方,重获农垦人及他们的后代们与水的和谐,与水共生、共享。”

现在,与大湖和谐共处的人们享受着幸福与安宁。他们在湖上荡舟行船,在东岸绿色长廊、十里水乡花海带悠游小憩,山清水美的湖区也吸引了无数慕名前来的游客。一切曾在昨天远去,一切又在今日回来。大通湖人把“湖”还给“湖”,把“水”还给“水”,就这样,实现了幸福的持续。

当“绿水青山”成为国家的宏大叙事,广袤的神州大地,从奔腾不息的万里长江到巍然绵延的祁连山脉,从沃野千里的东北平原到草木葳蕤的热带雨林……一幅幅美丽中国的图画,铺陈在青山绿水间。大通湖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巨幅标语高高挺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们是千年大通湖的一道美丽的“新风景”。

(《洞庭之心——大通湖水环境修复报告》,高汉武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今日热点
焦点图
37000cm威尼斯-威尼斯5139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