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000cm威尼斯-威尼斯5139手机版

711矿,“第一功勋铀矿” -37000cm威尼斯

2021-06-08 09:14:0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秉钧 通讯员 李川 阎鸣 谭晓云] [编辑:刘茜]字体:【  】
1964年10月16日15时,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提起原子弹,人们就会想到铀。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所用的铀原料,就是来自这里——

711矿,“第一功勋铀矿”

711矿昔日的俱乐部前,已经建起了功勋铀矿广场。 通讯员 摄

建矿初期,创业者们手提肩扛,积极投入矿山建设。

(资料图片)

1963年10月,1号主井和1号副井的建成,为矿山扩大产能提供了必备条件。 (资料图片)

711矿创业者们白手起家,“里外一抹泥,上面盖杉皮”建造“干打垒”住房。 (资料图片)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秉钧

通讯员 李川 阎鸣 谭晓云

1964年10月16日15时,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每个中国人都为这声巨响而骄傲!每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为此付出艰苦努力的人们和单位。

这其中,就有“第一功勋铀矿”——711矿。

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所用的铀原料,就是来自这里。它位于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的金银寨矿区。

5月26日,记者走进711矿,感受那段不同寻常的光辉岁月。

一声令下,天南地北的干部工人、技术人员汇聚到郴州许家洞

711矿部旧址,即现在的华湘社区管委会办公点。管委会党工委书记郑安平领着记者参观711功勋铀矿展厅,1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一幅幅图片、一篇篇文稿、一件件实物“讲述”着711矿人隐姓埋名、艰苦奋斗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勇气,毅然决定抗美援朝。”711功勋铀矿展厅讲解员谭晓云,向记者娓娓道来该矿的来龙去脉:经过3年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取得抗美援朝决定性的胜利。不甘心战场上失败的侵略者,多次发出核战争的威胁。面对敌人的核威胁、核讹诈,党中央下定决心要研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子弹!

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要造原子弹谈何容易!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开启了我国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艰巨而伟大的秘密历程。

发展新中国的核工业,找到充足的铀原料,是第一步。

可是,中国之大到哪里去找铀矿呢?

中央组建了309铀矿地质勘察大队,经过数月艰辛努力,终于在广西钟山县发现了铀矿,可收获不大。

1955年9月某一天,当勘探队员乘航测飞机返回衡阳基地时,航测飞机方向仪出现故障,在大雾中偏离航行轨迹,进入到湖南郴县(现在的苏仙区)上空。

此时,飞机上的航空伽马能谱仪,突然发出急促的响声。大家的神经一下子紧张、兴奋起来。这里难道蕴藏铀矿?经飞机多次往返测试,航测队员确定,许家洞金银寨区域藏有铀矿石。

正是这个偶然的发现,让许家洞金银寨在中国核工业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1956年2月,309队组建10分队进驻金银寨,探明铀工业储量。

1957年10月,第一份铀工业储量报告送到北京。

10月30日,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411-1工程为国家“二五计划”重点工程。

1958年5月,411更名为湖南二矿,邓小平亲自批准建设湖南郴县铀矿。

1964年1月1日,湖南二矿更名为国营七一一矿。从此“711”这个神秘的代号,伴随着中国第一座铀矿长达40年。

许家洞火车站是京广铁路线上的一个四级小站。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站,曾承担着中国第一座铀矿山的建设重任,为我国核工业的开拓奠基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的许家洞金银寨,山高林密,荆棘丛生,虫蛇出没。

4月下旬,一支由姜德林、谢英、张桂芝等7人组成的小分队,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筹建矿山。

26岁的谢英原来在江西大吉山钨矿工作,接到调令马上出发,却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当时23岁的梅监林,原来在安徽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担任钻探班长。一天深夜单位领导发来加急电报:“速调梅监林同志去湖南衡阳另有任用。”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他接到命令即刻出发,一路辗转到了711矿,一干就是一辈子。

就这样,不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技术人员、工人汇聚到许家洞。到1959年底,711矿职工人数已达3500多人。一时间,许家洞汇聚了天南地北的各类人员,东北话、浙江话、四川话、上海话、广西话等各地方言在此交汇。

“由于当时保密的需要,几乎所有人接到通知时,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去做什么。”711功勋铀矿展厅讲解员谭晓云介绍,接到祖国召唤,老一辈711矿人都是不讲条件,不计代价,许多人就一句话:“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

他们放下行李就上现场,山上山下,钻机日夜轰鸣,在荒郊僻壤的山沟里披荆斩棘,开创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惊天伟业。

克服重重困难,711矿掌握了一整套系统而先进的铀矿开采技术

万事开头难,要在荆棘丛生的荒山野岭开创一番事业,困难可想而知。

选址难、建矿难、生产难、生活难,等等,一座座“难”字大山,沉甸甸压在711矿人身上。

今年87岁的原711矿副矿长梁启昌告诉记者,没有住房,工人伐木为柱,削竹围墙,“里外一抹泥,上面盖杉皮”,盖起一个个简易工棚——“干打垒”住房。

生活上的困难容易克服,身体上的病痛却让人难以忍受。梁启昌介绍,由于山稠林密,很多人水土不服,不少人染上了疟疾和丝虫病,还有人营养不良得了水肿病,最严重的时候,711矿医务室每天有100多人看病。药品匮乏,大家就上山采草药,用土法治病;粮食不足,大家就下河抓鱼捞虾,上山扯笋挖野菜。

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同样不少。711功勋铀矿展厅里展示了不少当年在采矿坑道作业的一线工人的照片。“当时他们的防护装备就是一个口罩、一顶安全帽。”梁启昌心疼地说,因矿井下有温泉,矿壁四周都是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工人都是光着上半身,浇着凉水在井下作业,常年接受高温“烤”验;加上当时落后的生产条件,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不少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铀矿开采有其复杂的工程技术,中国人从来没干过,需要“从无到有”一步步摸索和积累。碰到生产难题时,要逐一攻关,不是光有一身干劲就能行得通的。

今年85岁的姚文斌,时任711矿技术员。他回忆,1960年9月,为了解决生产上重大的技术问题,711矿成立技术革新领导小组。第一个技术攻关,就瞄准了一号主井。

当时,一号主井下掘到130米中段时,井筒涌水量达到每小时300立方米,水温达到54摄氏度,再也无法下掘。有专家建议在吊盘上安装卧泵,采取强行排水的措施继续下掘,没有成功。后来技术革新小组组织矿里的几位年轻技术员,一边查资料,一边实地勘察,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取对工作面进行超前预注浆的办法掘进,终于顺利通过富水区,将一号主井掘进到设计位置。

首战告捷,极大地提振了全矿技术攻关的信心。从此,一项项新技术、新工艺不断从技术员手中诞生。

如在采矿方法上,采用水平分层充填法,将原设计中的木垫板改为水泥砂浆垫板,不仅节约大量木材,缩短工序,而且为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条件。

再如,对回采工艺进行了一系列改进,采用人工矿柱,保证整个矿床回采中的回收率达到95%以上。这项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金奖。

711矿的技术攻关引起了二机部的关注和重视。1961年10月,二机部副部长、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来到711矿,进行现场检查和技术指导。两位科学家在711矿为全矿技术人员上课,讲授原子能专业知识,让全矿干部职工大受鼓舞。

1960年4月1日,711矿试采出第一批铀矿石。

1960年9月1日,711矿开始试生产。

1963年4月20日,711矿建成我国第一座放射性预选厂。

1963年8月1日,711矿全面投产,标志着矿山采、出、选、供能力全部形成。从此,大量高品位的铀矿石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出,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提供稳定的原料。更为重要的是,从充填料开采到采选矿工艺、从采掘机械化到表外矿石堆浸、从污水处理到安全防护等方面一整套系统而先进的铀矿开采技术,被中国人掌握。

1964年,采用711矿提供的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1998年,711矿建矿40周年,原国家二机部(现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部长刘杰欣然题词:“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

2004年,711矿关闭。但它作为新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必将永载史册!

74座烈士坟墓默默无声,书写了划时代的711矿人的牺牲精神

在为第一颗原子弹寻找核原料的艰辛历程中,在防护条件极差、设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711矿人抛汗洒血,舍生忘死,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离许家洞10公里的郴州城郊下湄桥的一个山坡上,有一座核工业系统的烈士陵园,高高的湘核先驱纪念碑巍峨矗立,这里长眠着74位第一批为采矿捐躯的勇士。周都礼、陈长和、唐恩武、彭发朝……牺牲时,他们大多不到30岁。

“第一位被埋葬在这里的同志去世时孩子还很小,他对家人说,墓地要面朝咱们家属区,我死了也要看着孩子健康成长。”711功勋铀矿展厅讲解员谭晓云是“矿二代”,她眼含泪花告诉记者,这棵杨梅树下长眠的是当时最年轻的队友,去世时只有27岁;他旁边安葬的是一位千米掘进英雄。

74座烈士坟墓默默无声,却书写了划时代的711矿人的牺牲精神。

除了74位烈士,还有105名矿工因公倒在了生产岗位。高峰时期,有5000多人奋战在铀矿的开采、加工一线,这些人大多几十年默默无闻。

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华湘社区管委会,主要职责是为711矿老一辈矿工搞好服务,也有责任充分挖掘711矿人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让其发扬光大,不断激励后人。”华湘社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郑安平介绍,这些年随着711矿神秘面纱逐步揭开,不少单位团体及个人来这里缅怀先烈。特别是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已先后有600多个团体、1万多人次来711矿参观学习。

711矿确实是一座精神“富矿”,它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作为全国第一个铀矿山,711矿不仅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铀原料,还为我国氢弹、核潜艇的研制提供了稳定高品质的铀原料。尤其让人骄傲的是,几十年间711矿为全国其他铀矿山输送各类技术人员超过3000人,可以说,中国有铀矿的地方,就有711矿人的身影!

记者站在711矿昔日的俱乐部前,这里已经建起了功勋铀矿广场。广场一块石碑上刻有“第一功勋铀矿”。往日人声鼎沸的矿山,落下了历史的帷幕,替代而起的是崭新的社区。但711矿人的牺牲精神永存!

2018年6月,核工业711矿被国务院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核工业)”。2019年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荣誉。

2020年4月,中国核工业集团总经理顾军一行来到711矿调研。核工业湖南矿冶局与苏仙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合作开发原711矿片区战略框架协议”,双方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引导等方式,在全国核工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11矿红色文化旅游、工矿旅游、温泉旅游、医疗养老等领域开展合作。

今天,这块热土正紧锣密鼓地推进棚户区改造,社区建起了养老服务中心,红色文化产业园的蓝图正在规划,温泉康养等项目已落地建设,新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网站地图